2008年6月20日 星期五

看不見的孩子:非洲兒童兵


     


古希臘悲劇詩人Sophocles曾寫道:戰爭最終的犧牲品是青年和兒童。

兒童兵的稚嫩的面孔上流露著仇恨的目光,嬌小的肩膀掛著沉甸甸的長槍,瘦弱的雙手卻能扣下扳機、朝著敵人開槍……十年來,全球數千萬的兒童兵淪為殺戮工具。當槍聲響起,也許了結了一段糾葛,卻也種下了新的仇恨;然而,至始至終,對參戰的兒童兵而言,那都是別人的戰爭……

6月13日,成大這學期最後一場思沙龍,議題是我最想了解的非洲兒童兵。這次播放的紀錄片是《看不見的孩子 / Invisible Children》,三個百無聊賴的典型美國青年揮別家人,為了含糊籠統的目標搭上飛機前往非洲,卻陰錯陽差地拍出一部驚駭世人的紀錄片。這部影片可以說是近幾年來最具震撼力的紀錄片之一,導演是三個美國青年:Jason Russell,Bobby Bailey和 Laren Poole;除了Poole是結構工程的學生以外,其餘兩位都是學電影的。

這部紀錄片後來也引出2007年的另一部片子──《被遺忘的天使 / 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被遺忘的天使》由義大利外交部發起,為贊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世界糧食組織」而拍攝;八位國際大導演的拍出七個撼動人心的故事。這八個導演分別是:吳宇森、梅狄夏夫、艾米爾庫斯杜力卡、卡提亞蘭德、雷利史考特、裘丹史考特、史蒂芬諾魯索、史派克李。

《看不見的孩子》有好幾幕太過怵目驚心,不只令人為之震懾,更教人鼻酸。

從被叛軍綁架的那一刻起,小孩的眼裡便永遠染著一抹血紅。當著其他小孩的面前,走不動的人在半路上就會直接被殺,其他小孩嚇得噤若寒蟬,絲毫不敢違抗叛軍的命令;被抓走的小孩遭受叛軍的虐待與殘害,好讓小孩對叛軍畏懼並服從;叛軍對小孩們施以洗腦教育,甚至以毒品進行控制,並要他們持槍殺人,不服從的人就會受到暴力虐待甚或被殺。這些行為都毫不掩飾地在其他小孩面前執行,一方面殺雞儆猴,一方面麻痺小孩對暴力血腥的感覺。極度害怕不安加上思想改造徹底改變了很多小孩的人格,有個小孩還說:一天不看到血就會感到頭痛。
  
他們的精神世界,已經超越了恐懼的境地。恐懼這兩個字,太過輕描淡寫。

「他們真的殺了哭泣的小孩,所以每個小孩都知道不能哭。」在烏干達,小孩不會哭。

那些逃脫出來的孩子回憶著當初被叛軍控制的日子,茫然的眼神依舊映照著揮之不去陰霾;對暴力、血腥、死亡、殺戮已然麻木,昨日的夢魘在他們的臉上刻下僵硬的神情。
  
沒有被叛軍擄走的小孩每天都要過著膽戰心驚的日子。烏干達的小孩腦中時時刻刻都想著一件事──生存!

每到黃昏,烏干達的小孩便成群結隊地移動,扛著草席,拿著毛毯,出發前往今晚的棲身之所。他們不能在家裡過夜,因為叛軍會出來擄人,一旦被綁走,若不是殺人,就是被殺。到了晚上,學校、巴士站和醫院便睡著滿坑滿谷的小孩,那樣的畫面太過震懾,教人都忘了呼吸;那影像讓我的腦袋一下子無法思考,情緒呈現空白……

在對兒童兵問題做進一步探討之前,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兒童兵是戰爭的產物。非洲許多國家都經歷過長期的戰亂,或者正處在戰爭狀態,兒童兵的問題也最為嚴重。這個問題在非洲由來已久,之所以一直沒有受到國際注意,是因為相對而言傷亡規模較小;由於亂軍不具有一舉發動大戰的能力,所以游擊戰是其主要手段,而相較於大規模戰爭,游擊戰造成的傷亡一時之間無法引起太多的國際注目。

非洲的許多國家至今依然衝突不斷,而且一個國家的問題往往牽扯到其他國家,這使得問題複雜化並且難以解決。《看不見的孩子》中的兒童兵位於東北非的蘇丹,蘇丹的南端與烏干達的北邊接壤,兩個國家都有各自的內政問題。蘇丹的反叛軍「Sudan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PLA)」和烏干達的叛軍組織「Lord’s Resistance Army (LRA)」(上帝抵抗軍)常逃亡至對方的國家以躲避政府軍的追緝,而兩方政府又庇護對方的反叛軍以打擊對方,如此惡性循環使問題更加複雜棘手;國家內戰因而長年拖延無法結束,和平之日遙不可及。

LRA在1986年對烏干達政府展開游擊戰。LRA的殘酷暴行雖然在烏干達國內受到唾棄,但是因為蘇丹的支持,使得LRA能夠與政府軍長期對抗。在LRA與烏干達政府長達20年的內戰當中,至少有兩萬名兒童遭到綁架,上百萬的烏干達人民被迫放棄家園、流離失所。

何謂兒童兵?一般認為,十八歲以下的軍人即屬兒童兵,而不論他們是自願參加抑或被迫從軍,不論他們在軍中從事何種工作,即便是伙房還是清潔工也都在認定範疇之內。在各種兒童兵中,除了直接拿槍與敵軍隊戰的兒童兵以外,還有一種令人不得不重視、所謂的兒童兵婆,也就是女孩被抓走作為性奴隸或者被迫嫁給軍官士兵。

目前,世界上兒童兵最多的地方在非洲,多處有戰亂的非洲國家,不論是正規軍抑或非正規軍,都有使用兒童兵的跡象;其他地區像美洲的哥倫比亞;亞洲的印度、印尼、阿富汗、緬甸等等多個國家;歐洲俄羅斯;中東的伊朗和伊拉克等等都有兒童兵的蹤跡。然而,兒童可不是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專利,在英美都有使用兒童兵的紀錄,而且也是問題重重;但本文將著重於非洲童兵的部分。

為何要使用兒童兵?許多國家的政府或武裝組織辯稱,大量使用兒童兵是因為兵源不足;實際上,雖然令人驚訝,但兒童兵的確具有許多適合作戰的特點:兒童容易控制,比起成年士兵,他們無疑更為馴服;他們廉價,只需要花一些小錢甚或毒品就能使他們滿足;兒童的可塑性高,因為年紀尚小,人格發展尚未定型,很容可以將他們訓練成冷酷無情的殺戮機器;他們的身體比成年人小,但力氣又剛剛好足以持槍(近年來武器的重量減輕也是一大原因),他們可以鑽進一些校舍或者建築物內執行任務,甚至拐帶更多小孩;一般人對兒童的戒心較低,他們可以輕易的勝任探取情報的間諜工作;兒童兵可以作為誘餌引開敵軍注意;一般平民一旦自家小孩背叛軍抓走,因為擔心小孩安危,通常就無法支持政府軍;諸此種種,才是兒童兵受到軍事組織青睞的真正理由。

在一般社會中,小孩可說是家庭中備受呵護的至寶;但在戰場上,兒童兵往往不過是前線砲灰!
「讓孩子充當前線砲灰最適合不過了,因為孩子們年齡尚小、愛表現,他們全都覺得戰爭根本是場遊戲,所以打起仗來根本就不怕死!」一名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武裝組織指揮官豪不掩飾地透露。
兒童兵更是地雷的試金石;10歲以下的兒童拿著一根樹枝,在可能埋有地雷的路面上掃雷並引爆,兒童的存活與否就是地雷存在與否的直接對應!等到孩子成長到足以拿槍時(10歲以上),扛著步槍或衝鋒槍,他們就會被派至前線作戰。男兒童兵作為戰爭的工具,女兒童兵更淪為軍中的性奴隸;她們常常遭到強姦、性虐待,並被分配給各個軍官士兵。
「我是在戰鬥中生下我的孩子,生完孩子後,我一咬牙背著孩子,操起槍繼續和政府軍戰鬥。」烏干達一名13歲女兒童兵說。

兒童兵可能從事前線先鋒、間諜、掃雷兵、傳令兵、偵察兵、民工、勤務兵或是性奴隸等等工作;而且,為了訓練兒童兵成為殺手,部分軍事組織把戰俘或者無辜百姓抓到孩子面前施暴凌虐,之後再叫孩子們將他們殺掉;更甚者,叛軍也常教唆兒童兵屠殺自己的親人與朋友,這種泯滅人性的行為無疑摧毀了兒童的心智,並在他們心中留下永難抹除的傷害。

另一方面,兒童兵在軍中往往沾染無法擺脫的惡習;在學習力最強的年紀,他們就已變得殘暴、吸毒、酗酒、性濫交。這些惡習導致愛滋病等各種疾病纏身,所以兒童兵的壽命更短。1999年1月,獅子山共和國的「革命聯合陣線」,一群12歲的兒童兵當著記者的面砍下一名15歲女孩的頭,然後用這顆頭玩起捉迷藏的遊戲;他們對於血腥暴力已是麻木不仁。2001年5月,剛果民主共和國軍事法庭以結夥搶劫罪判處4名兒童兵死刑,他們才不過14到16歲。2004年2月22日,烏干達一名地方議員透露,數十名武裝兒童兵於2月21日晚間襲擊該國北部一個難民營,並焚燒了難民營的窩棚,他們裝備著步槍、迫擊砲和火箭推進器,這次襲擊造成192人死亡、56人受傷。

為何兒童兵的問題持續經年?最主要的關鍵就在於長年不斷的衝突和戰爭;而且,因為戰爭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兵源漸漸耗盡,叛軍轉而抓捕兒童作為兵源。戰爭一直無法結束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政府的統治力有限,非洲許多國家的政府往往僅能控制該國家的某一地區,通常是以首都為中心的區域,離首都較為偏遠的地方通常無法給予有效的管轄,導致亂軍遲遲無法全面殲滅。
  
為何遲遲沒有強力的國際支援或對該國政府的施壓?因為對大部分的國家來說,人的價值仍是有所區別,同樣一件事如果發生在歐美,勢必獲得不同的關注和對待,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也是悲哀。另一方面,利益永遠是第一考量;許多國際援助往往是建立在有利可圖的基礎之上,如今烏干達並沒有令人垂涎的礦產或石油,強權大國自然興致缺缺。諷刺的是,一個國家擁有豐富礦藏往往又會淪為帝國強權覬覦的對象,導致國家政體被其他國家介入;戰亂不斷的剛果曾戲言他們是「坐在寶山上的貧戶」;一些缺乏資源的非洲國家甚至感到慶幸,因為「No source, no war!」
 
以上所提的兒童兵多是被迫,事實上,也有部分兒童兵是自願參加的:國家因為長年戰亂導致經濟蕭條,人民無以維生,從軍至少可以換得三餐溫飽。因此,貧窮與飢餓等經濟問題不止是許多非洲當前國家的困難,它更與戰爭環環相扣,是因也是果。然而,這些非洲國家實際上大多都具有糧食生產的潛力(非洲無法生產糧食的沙漠地帶僅是一小區域);但是,一個國家要能持續生產糧食還得需要穩定的政治局勢以及市場。在非洲許多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低價糧食的傾銷破壞了他們的經濟體系,農作物不只無法外銷與大國的低廉產品競爭,甚至自家國內也都是傾銷農作物橫行。務農為生的人民無以為繼,只好往愈來愈擁擠、工作機會愈來愈少的城市移動,從事集體工廠、薪資微薄、工作環境極差的職業,遭受跨國企業剝削而無法翻身;如此惡性循環,國家經濟命脈被間接操控,人民生活難以改善。故以長期發展的眼光來看,反傾銷是絕不可輕忽的嚴重問題。

另外,由於國家經濟委靡不振,教育無法發展,這使得人權的觀念無法在在這些國家普遍建立起來,於是兒童的人權價值從未獲得重視;再加上,兒童的心智尚未發展成熟,無法表達並捍衛其意見和想法,因而被視為可以宰制的對象,進一步被看做作戰的工具。

當然,解決兒童兵問題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結束戰爭;然而,戰爭結束之後才是另一個挑戰的開始。

2008年六月,烏干達政府與LRA在蘇丹的喬巴(Juba)談判,並達成永久停火的協議。雖然戰爭結束了,但後衝突社會卻面臨另一個嚴峻的考驗──叛軍重返正會。曾經受創的社會該如何接納這些叛軍?他們是否能找到工作維生而無須再次返回叢林拿起槍枝?他們該如何調整自我以面對分離多年的親人?對於曾經受到叛軍傷害的村人鄰居,他們又該如何相處?
  
孩童在求學年齡的青少年時期被抓去,戰爭使得他們除了軍事技能以外一無所知;有些時候,戰後兒童兵所造成的社會傷害,比戰時更嚴重、更教人心傷。在非洲溪南部的安哥拉,持續30多年的內戰於1994年結束了,大家都為和平終於到來而歡天喜地;然而,這個被戰爭消耗殆盡的國家不時出現搶劫等犯罪問題。匪徒在農村大肆劫掠財物,人們很快發現,那些搶匪當中許多人曾經都是兒童兵。使用兒童兵不僅在戰爭時毀了孩子的生活,更在戰後衍生出許多棘手的社會問題,不論是那個國家,都不能再對這個議題坐視不管,禁止使用兒童兵是刻不容緩的必要之務。

對於非洲兒童兵的問題,國際社會已經進行了一些工作,但仍有許多問題有待克服。這些存在著兒童兵問題的地區通常還伴隨著貧窮、教育缺乏、傳染病流行等問題。行動最為積極的通常是非政府組織,但NGO的資源非常有限,缺少強而有力的奧援;而且NGO仍必須顧慮到自身安危以及該國政府的接納程度,倘若當地政府交惡,空有天大的熱忱也無濟於事。(嚴震生教授:關於援助兒童兵,台灣慈濟也有參與。)

「當我們看完這部紀錄片,如果我們會感到難過或不快,那我們該問為什麼。」《看不見的孩子》導演如此說著。  

這支紀錄片之所以取名為《看不見的孩子》,是因為他們有如隱形一般:那些夜裡塞滿烏干達醫院和巴士站的孩子一樣有著酣熟的睡臉,當他們歌唱跳舞時,他們一樣有著無邪歡笑的稚顏;然而,當他們的生命遭受威脅迫害,當他們因為三餐不繼而骨瘦如柴地挺著大肚子,當他們因為戰火蔓延而無法接受教育時,卻沒有人對他們伸出援手。
  
究竟是國際社會沒有察覺他們所受的苦難,抑或是這個世界選擇對他們視而不見?

他們宛若是一群被神遺棄的天使。They seem to be invisible!

「如果從你眼中流露出來的只剩下冷漠,那你還期待這個世界給你怎樣的希望?」一年多前,我曾經這樣問過我自己;而對於眼前這個世界,我仍存有相同的疑惑。

雖然我們都沒有力量對兒童兵給予很多援助,或許我們都覺得自己太渺小、可以做的事太少;但事情總有個開始,我們依然可以盡一份心力。Russell、Bailey和Poole說明幫助兒童兵的簡單方法:「廣為宣傳兒童兵的問題給你所認識的人,並且上invisible child網站聲援我們,甚或捐款。」讓更多人知道兒童兵的問題,使這股反對聲音匯聚成輿論的力量,如果輿論的聲浪大到可以給予政府甚或國際組織壓力,這將會是一份不可忽視的力量。

想對非洲兒童兵和其他非洲問題進一步瞭解,但又覺得專文討論的書籍太過嚴肅艱澀,不妨先由好萊塢電影出發。以下列舉十部以非洲國家為背景的電影,雖然娛樂性質居多,探討問題也不盡全面,但至少是個開始。

十部電影,各自以十個非洲國家為背景。
Black Hawk Down 黑鷹計畫
  


Blood Diamond 血鑽石
  


Hotel Rwanda 盧安達飯店
    


Lord of War 軍火之王
    


Madagascar 馬達加斯加
  


Out of Africa 遠離非洲
  


Tears of the Sun 獵日風暴
    


The Constant Gardener 疑雲殺機
    


The Interpreter 雙面翻譯
    


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最後的蘇格蘭王
    

────────────────────

*本文撰寫參考資料
1. 成大思沙龍「你所不知道的 ─── 非洲兒童兵」沙龍手冊
2. 沙龍來賓:嚴震生教授於六月十三日當晚演講內容
3. 鐘和 - 「血色童年──全球娃娃兵現象透視」

*延伸閱讀
1.阿拉不是一定要
作者:Ahmadou Kourouma/著



2.長路漫漫:非洲童兵回憶錄
A Long Way Gone: Memoir of a Boy Soldier
作者:Ishmael Beah




3.Poisonwood Bible 毒木聖經
作者:KINGSOLVER, BARBARA




*相關紀錄片
1.Child Soldiers


2.戰火餘生
Woman See Lot of Things


*拍攝紀錄片的三個美國青年架設了一個網站,除了宣傳兒童兵的問題讓更多人知道以外,網站上面還提供了幾個實際行動的管道。



*Declan Galbraith -〈Tell Me Why〉



In my dream children sing a song of love for every boy and girl
在我夢裡面,孩子們為每一位男孩女孩唱著愛的歌曲
The sky is blue and fields are green and laughter is the language of the world
天空綻藍,碧草如茵,笑聲就是這世界的語言
Then I wake and all I see is a world full of people in need
但當我醒來,卻發現世界上到處都是無助的人們

Tell me why (why) does it have to be like this ?
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一切非要演變成這樣嗎?
Tell me why (why) is there something I have missed ?
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我錯過了什麼事情嗎?
Tell me why (why) cos I don't understand.
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我無法了解;
When so many need somebody we don't give a helping hand.
當這麼多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卻不伸出援手
Tell me why ?
告訴我為什麼?

Everyday I ask myself what will I have to do to be a man ?
每天我都問自己,為什麼我必須長大?
Do I have to stand and fight to prove to everybody who I am ?
我一定要站出來並且打鬥,如此向所有人證明我是誰嗎?
Is that what my life is for to waste in a world full of war ?
難道我的生命要在一個充滿戰爭的世界中浪費?

Tell me why (why) does it have to be like this ?
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一切非要演變成這樣嗎?
Tell me why (why) is there something I have missed ?
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我錯過了什麼事情嗎?
Tell me why (why) cos I don't understand
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我無法了解;
When so many need somebody we don't give a helping hand.
當這麼多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卻不伸出援手
Tell me why ?
告訴我為什麼?

(children) tell me why ? (declan) tell me why ?
(小孩們)告訴我為什麼?(declan)告訴我為什麼?
(children) tell me why ? (declan) tell me why ?
(小孩們)告訴我為什麼?(declan)告訴我為什麼?
(together) just tell me why, why, why ?
(合唱)請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Tell me why (why) does it have to be like this ?
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一切非要演變成這樣嗎?
Tell me why (why) is there something I have missed ?
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我錯過了什麼事情嗎?
Tell me why (why) cos I don't understand.
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我無法了解;
When so many need somebody we don't give a helping hand.
當這麼多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卻不伸出援手

Tell me why (why,why,does the tiger run)
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勇敢的人逃跑了?)
Tell me why (why why do we shoot the gun)
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我們要開槍射擊?)
Tell me why (why,why do we never learn)
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我們總得不到教訓?)
Can someone tell us why we let the forest burn ?
誰能告訴我們為什麼森林會被焚燒了?

(why,why do we say we care)
(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只會說〝我們很關心〞?)
Tell me why (why,why do we stand and stare)
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冷眼旁觀?)
Tell me why (why,why do the dolphins cry)
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海豚哭泣了?)
Can some one tell us why we let the ocean die ?
誰能告訴我們為什麼扼殺大海的生命?

(why,why if we're all the same)
(為什麼,為什麼如果我們都是平等的?)
tell me why (why,why do we pass the blame)
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我們要容忍錯誤?)
tell me why (why,why does it never end)
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這一切不能結束?)
can some one tell us why we cannot just be friends ?
誰能告訴我們為什麼人們不能和平共存?

why why (do we close our eyes)
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只會閉上眼睛嗎?)
why why (do we believe in life)
為什麼,為什麼(我們還能相信生命嗎?)
why why (do we fight for love)
為什麼,為什麼(我們為了愛而鬥爭嗎?)
can some one tell us why we still don't understand ?
誰能告訴我們為什麼大家仍然無法了解?
why,why
為什麼,為什麼?



    





剛果童兵
    


蒲隆地童兵
    




*許多國際組織和國家已經達成並簽訂協議,禁止使用兒童兵,以下列出幾個已簽訂的國際公約:
1.Optional Protocol to 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on Involvement of Children in Armed Conflict, A/RES/54/203, May 20, 2000, entered into force on February 12, 2002 兒童捲入武裝衝突的兒童權利公約任擇議定書

2.Rome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1998) 聯合國國際刑事法庭羅馬規約

3.ILO Minimum Age Convention 138, adopted on June 23, 1973 and entered into force on June 19, 1976 國際勞工組織最低年齡第一三八號公約

4.ILO Worst Forms of Child Labour Convention 182, adopted on June 16, 1999 and entered force on November 2000 國際勞工組織最惡質童工第一八二號公約

5.Additional Protocols to the Four Geneva Conventions of 1949 (1977)日內瓦四項公約附加議定書

6.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1989)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7.African Charter on the Rights and Welfare of the Child (1999) 非洲兒童權利福祉憲章

8.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1261 (1999), 1314 (2000), 1379 (2001), 1460 (2003) and 1539 (2004) on children and armed conflict聯合國安理會五個決議案



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

追風箏的孩子

最近打算把看過的書整理一下,順便也留下一些紀錄;隨手一挑,就從《追風箏的孩子》開始吧。

十之八九都會把這本書搬出來給自己抬抬身價。還記得當初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是期末考前,每當坐下來唸書,追著風箏的身影就開始在腦海中竄動,那時一次要接受幾科的轟炸,明明書都念不完了,卻還無法遏止閱讀的衝動;終究我還是把教科書丟在一旁,乾脆爽快地把它讀完。

「這本小說太令人震撼!」就如Isabel Allende所言。
我第一次體驗到捨不得闔上書本的感覺,每讀完一頁,手就無法抑止地去翻下一頁,心裡興奮地期待下一段的劇情發展;我一向引以為傲的自制能力在這本書的面前宛若初生嬰兒,毫無抵抗的辦法。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我對文字的眷戀在遺落多年之後又再次被勾起;我開始心心念念,渴求每一個徜徉書本的時刻。
  
不久之後,除去音樂,文字便成為我另一個精神的歸處。

作者文筆流利暢達,情境描述令人有如身歷其境;當然,情節安排的匠心獨運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經過前半段的伏筆以及情感的醞釀,後半段急轉直下的內心衝突於焉更添威力。主人翁阿米爾與哈山的深厚情誼在書的前半是主要的著墨之處,雖然如此,但隱隱約約中可嗅出一絲不安定的因子在悄悄發酵;友誼的天秤並未平衡,如此,注定要有人受傷,注定要有人悔恨。這本書的香醇之處,在於故事後半阿米爾的天人交戰與內心煎熬,隨著過往記憶益發濃郁而更加痛不欲生;那情緒的翻騰如同一杯老酒,濃烈得教人不堪入喉,那份苦口沁到靈魂深處,不禁鎖眉皺心。
  
覆水難收的錯誤起因於人性的脆弱與黑暗;然而,由衷的追悔與真心的贖罪亦源於人性的光明與秉善。我們可以說,作者固然狠心,但並未絕情;在最後的最後,Hosseini依然留下一線可能,人性尚未絕望。  
其實,這個故事的構思並非斷然新穎,但經過作者精心安排的橋段布置,以及絕妙的運鏡手法,使讀者情感投射地不落痕跡、難以察覺;如此,讀者得心境便任由作者擺佈,因而深陷泥淖無法掙脫。
  
這是Khaled Hosseini的本事。

除了故事精彩好看之外,透過這本書,我是第一次對於阿富汗的烽火連天有所知覺。戰火蔓延,空氣中永遠瀰漫著煙硝味,人民生活艱苦,生命無有保障的膽戰心驚,藉由作者揮灑淋漓的描述,更能讓人感受到那份無奈與恐懼;這同時也引起我對阿富汗史地淵源的興趣,只要有機會,我都會阿富汗的資訊都會多所留意。
  
這本書無疑開啟了我的文藝復興時代;在荒廢多年之後,我又開始拾起書本,而且比起以前,現在我更能領略文字的魅力,但也因此更加耽溺其中不願離去。



2008年6月9日 星期一

Travis - The Boy With No Name

2003年的《12 Memories》發行之後,經過多年的等待,Travis終於在2007年發行新專輯《The Boy with No Name》。在此之前,Travis的代表作向來是經典專輯《The Man Who》;不過,就我看來,新專輯將憑著壓倒性的動聽程度在Travis所有專輯中脫穎而出,因而《The Boy with No Name》列入了我的荒島選片清單。
專輯序曲〈3 Times And You Lose〉在Francis熟悉的呢喃歌聲中緩緩綻放,而後清脆的吉他撥彈意欲勾起眾人對Travis失落已久的記憶。就這樣,令人懷念的嗓音與清亮作響的吉他一前一後、一左一右地徘徊在念舊的耳畔,隨著Neil不疾不徐的鼓點,那寂靜已久的心湖又再次吹起漣漪。
  
久候經年,Travis並未離我們遠去。

一番久別重逢的寒喧之後,〈Selfish Jean〉由雀躍不已的鼓擊帶領露珠般晶瑩的吉他愉快現身;Francis也感染了這興奮的情緒,輕聲歡呼,加了些力道,歌聲裡滿是情不自禁的告白,率先叫醒你熟睡中的搖滾細胞。心頭小鹿蹦蹦跳跳,且讓我們以這怦然心動的心情,歡迎Travis的歸來。

嘻鬧稍息,耳邊傳來〈Closer〉錚錚鏦鏦的吉他在一角輕輕低語,遠處一縷蜿蜒的勾音臻至天際,婉轉曲折得讓人魂牽夢縈。Francis娓娓訴說著那些款款深情,心裡繾綣難捨的渴求於焉流露:「…Just need to get closer, closer…Lean on me now…Lean on me now…」
  
毫無疑問,〈Closer〉足堪戴上年度癡情單曲的冠冕。那流暢悅耳的旋律穿透人心,隱約漂浮的迴音吉他縈繞心腸,伴著悠悠傾訴的弦樂語句,承載著飽滿盈溢的情感,就這樣水到渠成地烹調出本世紀至今最香醇的一壺佳釀;酒的溫度足以讓冰川消融,讓凍原回春,那些數不盡的溫柔,隨著Francis妍暖的歌聲化作一澗春水,如羽絨般輕綹著你我孤單的心情,不再寂寞。一切如此美好,宛若仙境,如夢似幻。

浮夢才醒,景色已非;曲式一個變換,開頭緊湊跳動的貝斯帶著些許不安的氣味,密集的鼓點敲打著槃旋心頭的焦躁,忽隱忽現的吉他和鍵盤彼此眼神交會,傳達無語的秘密暗號;Francis接連的短句唱起了〈Big Chair〉:「…Here we go…Fast and slow…On the big chair…」而慘澹的燈光隨著曲末的反覆吟唱開始明滅交錯,那神秘的灰階色調開始在聲聲的呼喚中悄悄蔓延……

〈Battleships〉可愛的吉他刷扣教人莞爾,躲迷藏的鈴鼓頑皮地笑了兩聲,踏著碎步的鼓擊由小而大,沉穩的bass line稍稍緩和了意欲飛揚的興奮,掛著溫暖笑意的弦樂帶領滿心的期待航向蔚藍的海洋,這本應是個晴朗無雲的好天氣;然而,Francis無奈地輕輕鎖眉:「When will you figure out that it's not worth the fight little darlin'…you go and throw it all away…」
於是,原本水一樣藍的天空卻飄來了一片烏雲,誤解的風雨傾盆下著;彼此的戰艦正漂在湍急的小河上,相互抵觸的言語就這樣隔開了兩心的萬里之遙。
「but it’s too late…Battleship down…」木已成舟,Francis百折千回地吟唱著依依不捨的諸多悔恨……

Travis畢竟是個搖滾樂隊,一連好幾回柔情似水之後,是該照顧一下基本盤了。〈Eyes Wide Open〉可說是這張專輯最具攻擊性的歌曲,一開始典型的吉他刷弦和嗡嗡低鳴的貝斯就已預告了眾人起身搖擺的時刻。Francis短促地唸著那些詞句,催促野性燃燒的熱度,隨著絕絲絲入扣的吉他拉音,將聽覺神經挑逗得心癢難耐。

經過幾首歌曲的沉澱,接著是這張專輯中最典型的芭樂情歌:〈Under The Moonlight〉。過耳難忘的國民級旋律,輕快的節奏,明亮悅耳的吉他撥彈,加上Francis的催情嗓音,這天造地設的絕佳搭配營造出浪漫無敵的良辰美景;花前月下,美酒佳人,此情此景,哪堪遲疑蹉跎,正是千金一刻。

尾聲將近。〈New Amsterdam〉的開場宛若自彈自唱般的隨性自然,簡單的鍵盤語句稍稍填補情感的空隙,若有似無的節拍灑上調味的佐料;歷經漫長的聽覺旅程後,〈New Amsterdam〉著實給了一個漫布家鄉味道的質樸終站。窗外鶯鳴雀囀,黎明破曉,晨曦自地平線的一端照亮街道的盡頭:「…And it's a new day,…It's a new dawn,…In New Amsterdam…」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安可這玩意兒儼然成為專輯必備的橋段,多年後的Travis似乎依然對它愛不釋手。接在簡約淳樸的〈New Amsterdam〉之後,安可曲〈Sailing Away〉無疑替《The Boy with No Name》做了一個完美的補遺;層次豐富的和絃編排透露著迎風揚帆的期待,Francis逐字逐句地寫下出發前的心情紀錄:「…And when the story's told…we can go home…So what are we gonna do,when you've stopped crying?…I'm sailing, away…」
收錨啟航。今日,又是嶄新的一頁。

2002年,DFA Records自紐約引發Disco-Punk運動,帶出了一大票跳舞樂團;另一廂,The Strokes和The White Stripes硬是將Garage Rock Revival給炒起來,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搖滾樂就這樣被這兩大風潮給淹沒。
  
也許我該慶幸搖滾樂持續翻湧沸騰,派對瘋的跳舞音樂讓眾人得以一同狂歡作樂,而那生猛有力的車庫搖滾也再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然而無奈的是,除了Franz Ferdinand或多或少可以舞動我的搖滾細胞,這數年來,趕搭順風車的新進樂團抑或老團新片都教我意興闌珊、毫無胃口,遍尋不著一張可以產生共鳴的專輯。於是,當大家口沫橫飛地談論那些欣欣向榮的新樂種,我卻老往舊時代的光暈裡潛去,在那些已然泛黃的斷簡殘篇中,殷殷盼望能找到一點慰藉。
  
《The Boy with No Name》的發行無疑給了我一個救贖。感謝老天,我精神上的原鄉,大不列顛祖國尚有Travis溫暖如昔,陪我度過這漫漫嚴冬。


2008年6月7日 星期六

相對論

悲傷,是因為對快樂的執著;
憎恨,是因為對眷愛的不捨。

靜止,是因為感知了流動;
他人,是因為承認了自我。

空間,是因為隔閡著距離;
時間,是因為不存在永恆。

老死,是因為新生。


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厭倦愛情

面前的你讓我感到陌生。
你思考的紊亂我漠然瞧著,
你將毫無自覺的話語說成囈征,
無辜的花兒亦被你題成她的名。

她一笑,你展眉;
她落淚,你揪心。
這惱人的一搭一唱,
就寄託在那不可理喻的牽絆,
尋不得幾分邏輯。

舊時風發的意氣,
徒留供人憑弔的印記;
依著槁木一樣的心情,
將你憔悴的狂氣輕輕惋惜;
愛情編織的網裡,
坐困愁城的性靈正在吶喊,
要你還他逍遙如昔;  
你悠游的神采被養在止水一攤,
就餘奄奄氣息。 

你甘心的潦倒是我的謎。
你的視線宰制於她的蹤影;
你固執的波心,只願投影她的雲。

朋友,且讓我敬你清泉一杯,
滌去你眼裡的薄翳。
擦亮你的刃鍍滿自由的光澤,
別猶夷,
刈割愛情,
劍如流星,
耦斷絲盡,
瀟灑絕倫。

------------------------------------------

  前幾天和多年不見的老友重聚,得知曾經有一段日子裡,我們眼中的風流人物被一個女生制服地服服貼貼,我用不可置信的表情聆聽這段小故事,腦中浮現了一個十分促狹的想法。古往今來不論中外,詠嘆愛情的篇章詩歌多不勝數,現在有不少人如果身邊沒個伴,還會渾身散發陰鬱灰暗的哀怨氛圍。突然,我很想唱個反調,所以寫下這篇,也算是個平反吧;至於平反什麼,當然是為平反而平反囉,呵。



黑洞的光